国家再出手!83万中医药人员将迎来多重利好!

如何实现中医药的振兴发展,是个长远且艰巨的任务!

难处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不完善、不落地,所以在出台中医药相关政策并明确建设目标时,“取得明显进展”成为阶段性建设的要求。

这无疑需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服务体系、防病治病水平、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这一时间节点被要求在2025年完成。

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者们将此看作是一个更新更高的开端。在此之前,他们处于人才缺乏、体制机制不活、传承与创新界限不清、中医药文化不突出的“四不”现象。

业内专家指出,《方案》的发布标志着国家推进中医药发展工作进入新阶段,中医药人才培养、服务体系建设和中西医协同工程将显著增加中医药服务的供给量,中医药文化弘扬和开放发展工程将促进中医药需求提升。同时,中医药的“医保、医疗、医药联动改革”也将从试点走向全国。类似中治率的中医药占比指标和其他医保倾斜措施,中医药创新和中药质量提升工程将推动竞争格局优化,中医类医疗机构迈向更高质量发展。

对于83万中医药人才而言,有了政策的明确要求后,向基层流动似乎有了更多保障和支持。但在接受《健康县域传播平台》采访时,一位西部地区的基层医院院长忧心忡忡。“目前,基层中医的现状不容乐观,像我们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院内只有少数年龄较大的中医在从事中医诊疗活动。更严重的问题是后继乏人,我国每年有约20万的中医院校毕业生,他们理应担负起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重任,但受制于工作条件、薪酬待遇、个人发展空间等多种现实因素,这些毕业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中医院、中医馆、中医科很难引进人、留住人,中医药人员比例严重失调,难以满足基层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新需求。 ”

所以,《方案》的作用到底会有多大,目前仍较难说清。但基层医疗开展中医药服务仍需要这样一种信号,好让他们在人才“易出难进”的现实中,依据政策去努力争取投入,以此获得更加充足的信心。

01 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

《方案》提出,要加大投入与体制机制创新并举,加快发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到2025年,加快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防病治病水平明显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中药质量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通过梳理发现,《方案》延续了前期出台的中医药支持政策的框架,像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10月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2月发布《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下简称《若干政策措施》)。整体上看,《方案》整体并未突破之前文件的政策框架,《方案》中的八大工程与《若干政策措施》第五部分的八大工程基本相同。尤其,“将中西医结合工作纳入医院等级评审和绩效考核”在2021年《若干政策措施》中已有表述。

在《若干政策措施》实行两年后,《方案》在系统总结前期实践经验基础上进行了细化和调整,像八大工程从《若干政策措施》的一段均展开为《方案》的一章,同时每个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和配套措施,又较《若干政策措施》和2022年3月发布《“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更加量化。

而为了持续推进中医馆建设。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综合服务能力。2012-2022年,这十年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支持了3.67万个中医馆建设。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85.38%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14%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到2022年底,基本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

此前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中医药政策体系完善和服务能力提升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副司长赵文华曾公开表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覆盖城乡,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水平与效能不断增强。截止到2020年年底,每千常住人口中医院的床位数达到了0.81张,全国中医总诊疗人次达到了10.58亿人次。

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截止到2020年底,全国已有3.63万个中医馆,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74.5%的村卫生室都具备了中医药的服务能力。

02 加大中医特色科室建设

彰显优势、夯实基层、补齐短板,健全服务体系,成为《方案》的亮点。

意思是要把中医药的优势凸显出来,打造出一些中医特色科室,把基层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抓好,补齐基层欠缺的中医人才等等。

《方案》提出,要依托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在“三区三州”建设64个中医县域医疗中心。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提升中医馆服务能力。

原山阳县卫健局副局长徐毓才表示,大力发展中医药服务是基层的首选。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科建设有明确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3月印发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基本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医科作为乡镇卫生院一级临床科室独立设置。无床型卫生院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有床型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设立1个以上中医诊室和1个以上中医康复治疗室。每个中医诊室至少配备2名中医类别医师,每个中医康复治疗室至少配备1名中医类别医师。

二是众多促进基层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抓手一起上。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对中医科提出了明确要求,社区医院标准将中医药服务能力作为基本标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中也将中医药服务能力纳入考核,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单位创建助力基层中医药全面发展。

三是中医药服务在基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是群众认可,基层对于中医药服务情有独钟,中医治未病理念深人人心;其次是中医药服务“简、便、廉、验”,很有中国文化特色,不需要大型诊疗设备,适合慢病康复,适合参与养老康复中。再者是安全,临床诊疗风险小,适合于在基层开展。

浙江省安吉县中医院赵虹院长对其表示赞同。她强调,关于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都是共性的,像中医药人才供给不足,尤其是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储备,中医药绩效改革不深入,中医院的中医药收入占比较低,大部分还是靠手术检查,中医药文化建设仍需要进一步增强,培养乡村中医医师,起点低,培养过程长等等......

这些问题背后都需要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和支持,结合实际,我院确立了培养学科带头人、架构科室人才、提高临床疗效、培养中医人才等举措,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03 岐黄工程

《方案》提出,实施名医堂工程,按照品牌化、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建设要求,分层级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名医堂,推动名医团队入驻,服务基层。加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以领军人才为引领,青年优秀人才、骨干人才、基层实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一是实施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项目,招录7500名左右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支持1.25万名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开展规范化培训、转岗培训,培养5000名中医助理全科医生,为中医馆培训一批骨干人才。二是实施革命老区中医药人才振兴项目,在革命老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地区,加大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的培养力度,支持建设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岐黄工程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布局,已落地1年多。而此次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基层人才培养的要求。”业内专家告诉《健康县域传播平台》,广阔的基层对中医药有很大需求,培养基层人才是发展中医药的重中之重。

对于人才稳留问题,徐毓才直言,基层医疗服务除了定位不准之外,最根本的是服务能力不强,,而服务能力不强的原因是基层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人才。为什么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人才?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层事业平台小、薪酬待遇差、管理落后,很多了解基层的人不愿意去,有的去了基层出于待遇差。整天都在忙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应付,正经事干不成事,也看不到发展前途,或者心里很憋屈,于是就千方百计想办法离开。

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有的基层卫生院按照要求开了中医馆,但没有中医医师。有的中医师动不动就被要求下乡接种疫苗,或去高速路口疫情防控值班,或被要求去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村入户。如何解决?无非就是搭台子发票子给位子,少些形式主义的折腾,让医生安心看病安心做有用的事。建立符合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绩效评价机制,让基层中医药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